• 图书
读经典的好处有哪些?为什么说3-6岁是最佳的读经年龄?
发布时间:2019-01-28 10:44

读经的好处,总的来说,可以在以下方面让孩子得到长足的提高:

一、人格优化,身心健康——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,会养成孝顺父母,懂礼貌,知礼仪,有教养的良好习惯。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,从而不仅身心健康,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。

二、专注力提高——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,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、头脑里少杂念、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,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。

三、语文能力增强——背熟《弟子规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易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、《文学启蒙》等经典后,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(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)左右。此后,孩子作文、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、引经据典,很有深度。

四、记忆力大大提升——经常背诵经典,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,50%的孩子能达到“过目不忘”的程度。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,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,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。

五、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——读懂经典,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。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,在6岁-10岁时,能主动找书读。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,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,从而视野开阔,智慧流溢,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。

六、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——通过诵读经典,孩子的形象思维(右脑)获得全面的锻炼,从而为学习数学、外语、物理、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,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-4倍;此外,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,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,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。

七、才艺、体育、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——“心灵手巧”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。通过诵读经典,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,健脑效果明显,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,从而在才艺、体育、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。

八、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——通过诵读经典,患有多动症、感觉统合失调、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。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,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了。

九、促进亲子关系,亲子相长——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,因此,父母(包括爷爷奶奶)和孩子一起诵读,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,还能取得健脑、健身、缓解压力、解除疲劳、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。

十、对“文言文”有了天然的亲近感——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“文言文”为主,担心孩子不理解,其实,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,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,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,以后,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,则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”,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。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,从而为考大学、做学问、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
十一、加强深度思想,重振人文建设——当代社会,流行读物泛滥,信息过剩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,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、傲慢心,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,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,从而厌倦生命、质疑社会。经过经典的熏修,可让孩子从小树立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;“立功、立言、立德”等人生志向,从而懂得担当责任,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。

为什么说3-6岁是最佳的读经年龄?

答: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:一、此阶段的儿童记忆能力极好,而且与父母有一定的交流能力,能接受父母的意见,按要求进行学习;二、此阶段时间充裕,因为没有上学,没有家庭作业,家长可从容安排孩子的读经时间;三、此阶段的儿童心性较纯,没有过多自己的主张,一般能听从父母的话,乐于完成读经任务。

3岁以上的孩子,可以先让孩子坐下来,嘴巴跟读;当孩子能坐得住了,让孩子边跟读时边指,开始的时候,先五分钟、十分钟的读,读完一样,让孩子玩一会,再读下一样,当孩子适应下来,再适当的延长时间。

小于3岁或大于6岁的孩子能读经吗?

答:三岁以下的孩子,由于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形成,只适于播放音频文件进行熏陶,不建议三岁以下的儿童采用跟读指读方法进行学习。孩子小的时候,主要是以听为主,可以听录音,也可以是父母读给孩子听,但需注意的是,即使是听也要按三线程来安排,平时孩子在玩的时候,可以当音乐播放给孩子听,无为而为。

六岁以上的孩子,由于上小学后作业较多,时间会比较紧张,只要父母有心,仍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。13岁以上的孩子,由于已有自己的主见,心性杂乱,很多父母的意见未必肯听,运气好的,还可以进行学习,运气不好的,孩子不愿意听你的话,要读经难度比较大。

以上是从儿童教育的角度谈年龄的问题,如果从学习知识,提高自己的修养方面考虑,读经在任何时候都是可行的。我们也是通过与孩子一起读经,一起学习,各方面自觉有了很大的提高,特别是道德修养方面,心胸方向,比之从前进步很大,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孩子,是孩子给了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。

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?

答:“大人都读不懂,为什么让孩子诵读?”的提问,是一个常见的普通“设局”性疑问,是一种诡辩式的逻辑伪推理题,需要直接破掉这种伪推理陷阱和假设定的结果,那么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。

其实,人类需要先弄懂以后才去干的事情,在一生中所占的比例到底有多大呢?

例一:如果自己生了病,是否必要先弄懂医生开的药然后才敢服用?还是直接相信医生,当下及时施治服用?为什么大人自己不用先当药剂师练好手弄懂药性,而却敢让不懂药性的孩子直接服用医生所开的药物?

例二:一日三餐吃的大米饭,做师长的是否懂得大米是如何生长而成的?如果大人都不懂其生长加工全过程,为什么自己却敢张嘴吃米饭?为什么还敢让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也吃呢?是不是大人都要先当农民以后,自己才敢吃米饭?才敢让孩子也吃?为什么大人不用先当农民耕种,却能食用五谷?

人生中有多少事是并不需要先弄懂再去实践的东西?

例三:大人都读得懂英文吗?都读得懂德文吗?大人在世上活了几十岁,自己都不懂外文,但是为什么却要花血本,让孩子到处找最好的学校,去学习英文、学外文?为什么要让孩子,去学习连大人自己都没有学懂的东西呢?

按照这种提问的“逻辑性”,是不是也应当先让师长、大人自己学好了英文以后,才可以再让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去学习外文呢?做父母的都不懂外文,为什么却胆敢迫切地让孩子学习外文? 这样的问题,是否能够成立?为什么不能成立?

中国古代的经典,都是圣贤们通过自己的大智大慧创造的一种“外文”,更是天文、地理、人文无所不包的大学问。

大人不懂经典,是因为从小没有人教自己学习!国家丢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,使大人们面对“经典”,普遍就像面对外文一样,这是民族文化之殇,是教育的缺失,使大人们丧失了一次提升自己人文素质的机遇。

大人们都读不懂经典,并不是自豪的“资本”,而只是一种可怜的悲哀,是成年人们的悲剧!请不要再一次让“读不懂”又成为孩子们的伤痛和民族的痼疾。

大人读不懂外文,只好看着孩子们读懂它而出国发展,自己跟着孩子的屁股到国外时,却像木偶一般,失落万分。

难道我们还要让自己在本国文化的土壤里、在经典的学习上,也像这种学习外文的情况一样,再度重演一番吗?大人们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,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去诵读?为什么因为自己读不懂,就要求孩子们不去主动掌握智慧文章而获得智慧呢?做父母的,不是都望子成龙、盼女成凤,期望孩子超越自己、光宗耀祖吗?那么为什么要因为自己不懂,就不让孩子们去读懂呢?

中国祖先们留给自己后代的经典,都是智慧的结晶和天人合一的学问。经典是人间绝学,只要诵读它们,并且长期坚持不求甚解的“素读”,那么经典中所设置的“不言之教”、“无为而治”两大特殊性的教育功效,就会润物细无声,在潜移默化中,对任何人的心智都会产生良好的作用。

提醒人们,不要忘记古人有一句口头禅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诗来也会吟。”

想一想,教孩子读诗的大人们,又有几个是真正懂得唐诗的?有几个大人敢自称是弄懂了唐诗的诗人?诵读精美的诗词,都能使人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大量“文学细胞”,提高作文和诗文的水平,那么比诗词歌赋更深邃的经典,岂不是只要熟读、精读、恒读,就能更加有益于心身的健康成长?就能更加有益于构建道德心灵、益智而开慧呢?

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:教孩子学外文的老师,有几个是翻译家般地懂外文?孩子们在读外文时,又有几人是先弄懂了语法和变格之类才学会的呢?外文单词,不都全是死记硬背而掌握,然后才熟能生巧、融会贯通而应用的吗?请问:对七岁以前的孩子教习外文时,是先教语法吗?老师讲语法结构时,孩子们真的能听懂吗?老师自己面对外国人时,真的能做到无障碍性地交流吗?

所以,我们要坚信:“经典诵读千百遍,其中真义自然现”。同时,我们也不要忘记:外文单词是背熟的,而不是看熟的。开口诵读,才是弄懂文化的良方。